學 UI/UX 設計,需要同時掌握設計硬技能、用戶思維軟技能,以及輔助工作的工具與協作能力,具體可從以下核心維度展開:
首先是UI 設計核心硬技能,這是呈現視覺效果的基礎。要具備扎實的視覺設計功底,比如理解色彩原理 —— 能根據產品定位(如兒童 APP 用明快色彩、金融 APP 用沉穩色調)搭配符合用戶心理的配色方案;掌握版式設計邏輯,讓界面元素(文字、按鈕、圖標)排布清晰、主次分明,避免用戶視覺混亂;還要能獨立繪制或優化圖標,確保圖標風格統一(如扁平化、線性化)且表意明確,比如 “返回” 圖標用箭頭、“搜索” 圖標用放大鏡,讓用戶無需思考就能理解功能。另外,還需要熟悉移動端、PC 端等不同平臺的設計規范,比如 iOS 的 “圓角按鈕”“底部導航”、Android 的 “Material Design” 風格,確保設計出的界面符合平臺用戶的使用習慣。
其次是UX 設計核心軟技能,這是保障用戶體驗流暢的關鍵。要具備用戶調研能力,能通過問卷、訪談、用戶行為觀察等方式,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(比如老年用戶需要更大的字體、更簡單的操作流程)、痛點(比如某 APP 注冊步驟太多導致用戶放棄);在此基礎上進行用戶畫像構建,把抽象的用戶需求轉化為具體的 “用戶角色”(如 “25 歲上班族,每天通勤 1 小時,喜歡簡潔高效的閱讀 APP”),后續設計都圍繞用戶畫像展開;還要會做信息架構設計,梳理產品的功能模塊和頁面邏輯,比如把購物 APP 的 “商品列表”“購物車”“訂單支付” 等功能按用戶 “瀏覽 - 選擇 - 購買” 的流程串聯,讓用戶能快速找到所需功能;原型設計也是重要環節,需用低保真原型(如線框圖)快速測試界面邏輯是否合理,比如先畫一張 “登錄頁” 線框圖,測試用戶是否能順利找到 “賬號輸入框”“密碼輸入框”“登錄按鈕”,再根據反饋調整,避免后續高保真設計完成后再大幅修改。此外,還要具備用戶測試與迭代思維,設計完成后通過用戶實際使用測試(如讓用戶完成 “在 APP 內購買一件商品” 的任務),收集用戶反饋(比如 “找不到優惠券使用入口”),再對設計進行優化,形成 “設計 - 測試 - 迭代” 的閉環。
然后是必備工具技能,這是實現設計想法的載體。視覺設計工具是基礎,比如 Figma(支持多人協作,適合團隊項目)、Sketch(Mac 端常用,插件豐富,適合高保真界面設計)、Adobe XD(兼容 Adobe 全家桶,適合同時做 UI 和原型設計),需要熟練用這些工具繪制高保真界面,包括添加色彩、文字樣式、圖標、圖片等,讓設計稿接近最終產品效果;原型工具用于快速搭建交互原型,比如 Axure(適合畫低保真線框圖和復雜交互,比如 “點擊按鈕后彈出彈窗”“滑動頁面切換內容”)、墨刀(操作簡單,適合快速制作移動端原型,支持手勢交互如 “點擊”“滑動”);此外,還需要掌握基礎的協作與標注工具,比如 Zeplin(能把 Figma、Sketch 的設計稿導出為標注文件,標注字體大小、顏色值、間距等,方便開發人員還原設計)、Figma 自帶的標注功能,確保設計稿能準確傳遞給開發團隊,避免因溝通誤差導致界面還原出錯。
最后是協作與行業認知能力,這是適配職場工作的重要補充。要具備跨團隊溝通能力,能和產品經理對接需求(比如理解產品經理 “新增‘收藏’功能” 的具體要求)、和開發人員溝通技術實現細節(比如了解 “某交互效果是否能在現有技術框架內實現”),避免因溝通不暢導致項目延誤;還要有一定的行業趨勢敏感度,關注 UI/UX 設計的最新動態,比如近年來流行的 “極簡風設計”“暗黑模式”“3D 微動效”,以及 AIGC 在設計中的應用(如用 AI 工具輔助生成配色、圖標),保持設計理念和技能的更新,避免設計風格過時;另外,還需要具備項目復盤能力,完成一個設計項目后,總結經驗(比如 “這次用戶調研時訪談人數不足,導致需求分析不夠準確”)和不足,為后續項目積累經驗,提升設計質量。